P鍵詞:英美文學;意識流小說;敘事形式;空間化意識 [1]。意識流小說家意識到在表現人物的有聲話語時可以采用傳統的直接或間接引語,但是當表現零碎而模糊的心理活動時傳統的敘事方式便失去其作用。
敘事視角是故事講述的立足點,其可分為時間敘事視角與空間敘事視角。前者強調敘述與事件發展的時間關系;后者集中于第一、第三人稱的轉換,第一人稱是故事內敘述,而第三人稱則是故事外敘述。人的意識活動具有流動性與跳躍性,傳統敘事則通過人稱轉換闡釋具體的故事。敘述焦點從有序的事件轉變為無序的意識,頻繁的視角轉換成為與意識流小說敘事主題相配合的敘事形式。在意識流作家看來,視角頻繁轉換使作家退出小說從而淡化情節,反映人的意識活動并向讀者展示真實的人物性格。
頻繁的視角轉換往往也意味著敘事視角轉換的多樣性。意識流小說作家對于個體意識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喬伊斯側重使用直接的內心獨白。無論是莎士比亞(Shakespeare)戲劇獨白中的人物內心沖突還是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的“戲劇獨白”,這些獨白旨在揭示人物的理性與邏輯性思想。喬伊斯要突破傳統敘事的整齊嚴謹而采用文理不順的語體來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喬伊斯通常不添加解釋性的“他想”“他感到”等說明性語言,在敘述與獨白中也很少使用插入語,而直接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讓讀者可以直接進入人物意識。例如,小說《尤利西斯》第六章,布魯姆在葬禮上的遐想即體現了視角的頻繁轉換。
伍爾夫則從不同人物視角來展現意識的復雜性。例如,《達洛維夫人》表現了精神正常與非正常的兩個人物的意識世界。一個人物是上層婦女達洛維夫人,她在繁華的街道上聯想到逝去的愛情與過去的錯誤;另一個人物則為大戰后身患精神疾病的史密斯。二人雖未曾相遇卻面對相同的內心恐懼,而兩人的意識也終在晚間聚會交匯后消失。兩人命運互相糾纏對照,而意識也自然地從一條流向另一條。再如,伍爾夫的另一部作品《浪》將視角的數量進一步擴大,從六個人的角度反映了現代西方人的異化、孤獨而悲觀的心理狀態。
??思{是美國意識流小說的創立者,他與伍爾夫一樣善于使用視角轉換來表現不同人物的意識世界。例如,小說《喧囂與騷動》分別以班吉、昆丁、杰生以及黑人女仆迪爾西的敘述為中心講述了凱蒂被誘惑、拋棄、出走、墮落的過程,反映了南北戰爭中一個家族的三代興衰。班吉的癡呆、昆丁的錯亂與變態、杰生的追利失智、迪爾西的冷靜客觀,不同敘事視角的轉換令故事世家被安排得顛倒錯亂,也突破了傳統小說被情節時間結構所限制的因果關系。再如,??思{第二部意識流小說《我彌留之際》以十五個不同性格的人的五十九節內心獨白多角度展示了美國南方生活。
?。ǘ娏业氖闱閮A向
英美意識流小說的敘事語言更傾向于詩歌。其在人物內心獨白的語言處理上表現為句子結構簡單、詞匯位置顛倒,強調音韻節奏,特別注重語言的象征性,忽略邏輯性。詩歌作為英美文學中最古老的體裁之一,以簡短、隱喻的抒情形式反映人的社會與精神活動。從莎士比亞到現代主義詩人艾略特(Eliot),他們都采用節奏突出、音調強烈的詩歌語句反映人物內心強烈的意識活動。英美意識流小說的三位大家在初期也進行過詩歌創作。喬伊斯的詩集《室內樂》、伍爾夫早年發表的散文詩、??思{的《石面人像》表明他們既是小說家,也是詩人,而他們的意識流小說能夠產生強烈藝術效果也依托于詩歌的象征性與抒情性。
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具有明顯的抒情詩傾向。例如,在《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死者》中,作者以詩歌般的旋律展現了布里埃爾的“精神頓悟“。再如,《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采用了大量詩歌化的筆法。其中,第四章以象征性的手法展示了斯蒂芬對于創造性的向往以及選擇藝術后的激動;第五章以大學日記中的殘缺語句與美學討論的學究文風展現了這一時期斯蒂芬的思想及語言特點。日記中不符合語法規范和文學性的語言是斯蒂芬片段性、跳躍性意識的詩性展現?!队壤魉埂返姆略姅⑹赂用黠@,《芬尼根的蘇醒》則采用“夢語”形式對英語詞匯重新組合創造渲染夢境的模糊,作品中還大量使用詩歌中常見的頭韻、諧音、擬聲等仿詩效果。抒情詩化的表現方式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令讀者更容易進入人物意識。
nlc20220407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