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消費本身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消費不再只是滿足人自身的生存需要?,F代人對于商品的摩拜越來越瘋狂,在占據更多產品的欲望下,消費逐漸偏離它本身的初衷,費洛姆通過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相結合,對社會中消費異化進行了分析。本文正是在費洛姆的消費異化理論探究的基礎之上,分析我國存在的消費異化現象,繼而深刻思考如何促使消費回歸到理性狀態。
關鍵詞:費洛姆消費異化;現實意義
費洛姆出生于1900年,其在大學期間開始接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哲學,在22歲時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后來在慕尼黑大學柏林精神分析學院接受了相關的專業訓練,也是因為專注于精神分析研究,在30歲時成為了一名精神科的醫生。1933年費洛姆在美國開始授課,受到人們熱烈的追捧,在34歲時加入美國國籍,開始對精神理論進行深入的鉆研,39歲已經開始在多個大學執教。在他51歲時,成為墨西哥國立大學的教授,于80歲時辭世??v觀費洛姆不平凡的一生,他不僅是一名出色的精神病學家,更是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研究的先驅之一。他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消費行為進行研究,深入全面地分析這種行為而得出了消費異化理論。該理論揭示了消費異化產生的深層原因,并對如何擺脫異化回歸理性消費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消費”和“異化”的形成
消費這個詞,在經濟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它是指對貨物及服務的消耗,它是指在人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對自然原料和人工的耗損。在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消費這個詞,和我們現在熟知的不同之處在于,早期消費帶有貶義的性質。在早期的西方“消費”有毀滅、消耗、征服等意思,從而被當作過度浪費和花費的意思使用。在古時候的中國,消費這個詞也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經常意為消耗、浪費。在王符的《潛夫論?浮侈》中,有“不助長農工女,無益于世,而生食嘉谷,消費白日”,文中的“消費”就有消耗、浪費物品和食物之意。
18世紀中期時,消費中包含的貶義開始逐漸褪去。20世紀初,消費已然成為了一個中性詞,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在經濟活動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時至今日,消費不僅表達購買商品和服務,消費包含了更多更深刻的意思,它涉及了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
在霍布斯的《利維坦》中最早出現“異化”一詞。作者認為異化就是,為了不慘遭他人毒手,為了求得和諧共處而組成國家,因此一些人被迫放棄了屬于自身的權利,臣服于國家專制的這種現象就是異化的表現。此后的一些學者,如盧梭和黑格爾的作品中均出現過“化”的思想。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異化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分工和經濟關系的特定的歷史產物,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工人自己生產的產品也不再屬于工人自己。工人為了獲取自身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不得不將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最終的結果就是工人的勞動不再是自由自主的了,勞動于工人而言成了一種壓制自己的異己的力量。由此可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異化是事物發展過程中通過主體產生的,并反過來壓制奴役、統治自身的異己力量。
對“消費”和“異化”進行了深入所謂分析后,得出消費異化就是一種不正常的消費現象,消費本身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異化導致人們反過來被物品牽制,將人變成商品的附屬品。費洛姆在馬克思的異化和商品拜物教理論的影響下,表達了他關于消費異化的思想內涵,他認為消費異化就是一種由激發的需求而導致與自己初衷相背離的消費行為。費洛姆從人本主義的人性論視角下對消費異化進行了深度剖析,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人正在被商品控制,最終失去自我。
二、費洛姆消費異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費洛姆通過自身的研討得知異化現象不止是單純地發生在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領域,異化現象更是隱含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更深更隱蔽,所以異化在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費洛姆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消費異化:
1.表現在人們獲取的方式上。費洛姆認為用金錢獲取物品就是一種奇怪的方式,他說:“如果我有錢,我能夠得到一張精美的油畫,即使我可能沒有一點藝術鑒賞力;我能買到最好的留聲機,即使我毫無音樂感;我能買一座圖書館,即使我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炫耀;”金錢只是交換物品的必要原始憑證,是衡量勞動者勞動成果的一個尺度,但難題是如今金錢的多少決定了現代人選購產品的數目及品質。人們不在乎獲得金錢是否通過勞動所得,不在乎是否有獲得物品的相應能力。這種情況下有的人購買東西并不是因為生存需要,僅是出于一種占有心理,這不是人性化的消費,獲得物品必須要通過金錢,這本來就是一種異化的獲取方式。
2.表現在人們使用物品的方式上。費洛姆認為消費本身是為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然而在消費異化的過程中,商品并不只是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所以商品本身并不會讓人真正感到幸福滿足。人們消費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廣告,讓人產生一種虛幻的感受,有時人們消費并不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僅是人內心的空虛,需要用消費這種方式獲得滿足。如現代人對于奢侈品的迷戀,僅是為了迎合自身虛榮心,并以此來顯示自身的社會地位及身份。在這種消費異化過程中,人們并不是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選擇,所以并不會得到滿足。就如費洛姆所說:“我們吃一個既無營養又無滋味的面包,主要是因為廣告上有漂亮的青年男女在吃面包的畫面,人們喝一瓶汽水,主要是在喝廣告上的商標,人們穿某一品牌的衣服,主要是以此獲得某種身份?!?
3.表現在人們消費的結果上。費洛姆認為在消費異化過程中,人們永遠不會滿足,只會越來越貪婪。消費對于消費者而言成為了一種不受理性控制的行為,這種行為讓人們認為只有通過不斷的消費才能保持與他人與社會的連接,否則就會陷入無盡的空虛與孤獨中,感到無所適從。費洛姆對此指出:“消費應是通向目的,也就是獲得幸福的手段。但現在消費卻直接成為目的?!比嗽絹碓揭蕾嚿唐?,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nlc202204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