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建筑遺產保護;史事;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建筑遺產科學保護是在官方、專業人士和民間力量共同影響與作用下促成的。1947 年,國民政府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曾強調指出:“文整事業,具有專門性、繼續性及全國性,必須養成特殊技術人員,盡量利用近代科學方法,以發揮古建筑之美點?!盵1]梁思成關于中國建筑遺產保護修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在保持古建筑原有面貌的前提下,要盡量使用現代技術[2]。中國營造學社總結提煉的可供中國借鑒的日本建筑遺產保護經驗之一亦是“應用科學設備,防止一切災害”[3]。20 世紀20 年代以后,一批專攻建筑的中國留學生相繼學成歸國:劉敦禎于1923 年創辦蘇州工業??茖W校建筑工程系,梁思成于1927 年創辦東北大學建筑系,劉福壽于1928 年創辦中央大學建筑系[4],這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國時期建筑專業教育的發展,又為民國時期的建筑遺產科學保護提供了適宜的專業氛圍與人才儲備。1935年,中國佛教界人士赴日考察,對東瀛近鄰的古建筑科學保護感觸頗深:“(奈良東大寺)設備防火用水道費六千五百八十余圓,避雷針費四千八百余圓。因為修理工程之細密堅固,所以去年大阪京都關西一帶的大風災,大佛殿絲毫未曾搖動”,因此呼吁國內業界應重視古建筑之科學保護[5]。民國時期建筑遺產保護史上不乏科學之光閃現,是為中國文物保護史不應遺忘的重要史事。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探其要旨。
一、建筑遺產病害機理之認知
著名文化遺產保護史專家尤嘎?尤基萊托認為:“建筑遺產不斷經受各種各樣的破壞,包括風化、自然老化和因使用產生的破損……建筑物的損耗程度是由其結構類型和建造材料決定的?!盵6]考諸史料,民國知識界關于建筑遺產病害機理之認知,大致可分三類。
?。ㄒ唬┲袊鴤鹘y木構建筑壽命有限成為共識因自然環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理念差異,中國古建筑始終對土木情有獨鐘,并保持了長期的一貫性和連貫性[7]。盡管民國知識界對于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價值和優點贊不絕口,但也并不否認其因自身材料特性導致的難以長久保存的事實。梁思成一方面認為“木建筑物之長久存在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同時也承認自然因素對于木構古建筑的影響往往致命:“中國建筑自有史以來就是以梁柱為骨干的,而這骨干的材料一向以木為主;木本不是不朽的物質……千余年的風雨蝕剝,蟲吃蠹穿,也足以毀壞不少了……時代比日本奈良法隆寺相差四五百年的宋遼建筑已是中國稀有的古建筑,崩壞不堪,唐代遺物更不用幻想?!盵8]早在民國初年,即有專業人士比較了因建筑材料不同而導致的中外建筑壽命的差異,認為中國傳統土木建筑壽命遠不如其他東方國家之石質建筑:“埃及印度諸國之古代建筑,t多以石為之。故尼羅河畔,至今猶有數千年前之大塔存焉,足以令游客一見而知其為文明舊邦也。我國古人所興之偉大建筑,雖史不絕書,然存者甚鮮。今即欲求千年前之宏大建筑物,已渺不可見。則因其皆為土木所成也?!盵9]對中國傳統建筑有所研究的非專業人士亦多持類似觀點,如黃F認為:“吾國雖以舊邦著于世界,然大建筑物,除長城外,鮮能保全,殿宇廨舍,率用木材,故也?!盵10]
?。ǘ┛茖W分析石質建筑遺產病害成因除傳統木構建筑外,石質古建筑亦為中國建筑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中外學者對于影響中國古代石質建筑保存的自然因素多有科學分析。1914 年,法國人色伽蘭在中國西南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時曾就四川漢代石質建筑遺產受雨水和植物影響而導致的堪憂保存狀況作如是描述:“四川漢代建物保存之程度不等,諸建物皆以沙石為之,惟產地與本質有別耳。渠縣之闕,以薔薇色細沙石為之,其細密部分,尚保存完好。梓潼之建物,以褐黑色沙石為之,石質粗而易毀,故多為雨水剝蝕。又如植物之生長,亦妨害建物之保存。梓潼之楊公扶壁,初與其主闕分離,旋為大樹所倒。綿州左方之闕,已因樹根生長,石層側面裂開。雅州高頤闕上有小樹一株,正在助其崩解?!盵11]1929 年,趙邦彥在云岡石窟保存狀況調查報告中指出:“云岡諸巖,多系沙石所成,不易持久。風雨摧折于外,山泉漸滲于內,經歷千有余年,今所存者不過昔日三分之二?!盵12]1934 年,上?!渡陥蟆酚浾哧惛趴疾煸茖邥r亦如是記述:“目力所及,皆有佛洞無數,長凡四五里,均為渾然一崖所刻成,惟久經風雨削蝕,朽壞較有殿宇之處為甚。然此自然現象之消失,或為人力防避所難及?!盵13]1942 年夏,任乃強在西康考察時,認為該省境內古物“價值最高者,其唯樊敏碑乎”,同時分析指出,此種石質之碑“但如露立,與雨水接觸,或為植物根葉所侵,或受地面重濁之碳酸氣所蝕,則因其中所含石雜質解離,石質不復堅硬,稍細錘拓,即至剝敗”[14]。
?。ㄈ┛偨Y自然災害中的建筑遺產破壞特征以地震對建筑遺產之影響為例,民國時期強震多發,古建筑因此受創頗深。1920 年12 月16 日之海原大地震波及現甘青寧諸省,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曾就地震應力波導致的災區古建筑結構破壞現象進行過特征歸納與描述:“震中區域內,雖厚至數尺乃至丈余之城垣,亦多傾倒……愈高聳之建筑愈易坍塌,故城垣之雉垛及鐘鼓樓等,最易受損。他如鐵旗桿、神道碑等有截為二段者,力大可知?!盵15]
二、建筑遺產科學保護方案之制定
1933 年,戴志昂曾以擬議中的洛陽白馬寺修復工程為例,強調在古建筑修繕工程中“復古”與“采新”同等重要,既要最大限度恢復歷史原貌,又要有針對性地應用新材料或新技術:“現所望于將來負責設計者,不在墻破補墻,梁斷換梁;而在注意于復古而不失其真,采新而不礙于全體之調合,則其有益之新于中國建筑,非淺鮮矣?!盵16]在民國時期的建筑遺產科學保護方案中,應用鋼筋水泥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如龍門石窟之修繕,“建設廳已屢次派員赴龍門測勘,由技師劉文寶繪制修筑設計圖,大體就舊有寺院基址興建寺舍,其型式采用中國式,而為保存久遠計,材料參用鋼條水泥”[17]。四川省水利局制定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治標計劃綱要》中亦指出:“都江堰所有永久建筑物,以水泥砌筑,以求經濟性?!盵18]24有的建筑遺產修繕工程方案還注重采用現代工程設備,如北平市政府關于北平游覽區名勝古跡修葺第一期計劃提出,為保證故宮午門、東西華門、紫禁城及角樓等修繕工程順利開展,擬購置修繕古建筑物特用工具一批,包括特制活動云梯兩具,拔草器、吸塵機各三具,汽車一輛,其他工具若干[19]。在前期相對扎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上,民國文物保護界還曾制定過注重整體保護和多種科技手段綜合應用的建筑遺產科學保護方案。茲引述兩例:
nlc20220407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