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金銀器;制作工藝;唐代;何家村窖藏
1970 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的唐代窖藏是20 世紀我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1,2]。該窖藏共出土珍貴文物1000 余件,其中金銀類器皿、飾品、錢幣等多達810 余件,另有金銀器殘件、金箔、麩金、金屬渣塊等,為研究唐代及中國古代金銀器的制作工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業內學者多有探討,如:韓偉對窖藏金屬渣塊進行了成分檢測,提出了唐代使用“ 灰吹法”進行冶煉的可能性[3];齊東方結合文獻,對唐代金銀器中的打作、捶揲、鎏金、鏨刻等工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4]178―188;申秦雁則對唐代金銀器中的范鑄、捶揲、編織、鏨刻等工藝進行了討論[5];楊小林將古代金銀器細金工藝和現代工藝結合起來進行了系y的梳理[6]。筆者對何家村窖藏金銀類文物細部特征進行了再觀察,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銀器的制作工藝,認為其能夠系統反映唐代金銀冶煉及金銀器成形、修整、連接、裝飾等全部工藝流程,是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的全面體現。
一、冶煉工藝
金、銀冶煉是指對開采所得的金銀礦料通過高溫熔煉進行提純,制備出純度較高、物理性能較好的金銀原材料。唐代的金銀冶煉技術與商周時期成熟發達的銅鐵冶煉技術一脈相承,并受到道教神仙方術思想的推動。道家認為服食金石藥劑可輕身延年,長生不老,而“金銀多毒”,需提煉、炮制去毒后方能服用。東漢煉丹家狐剛子便以“作煉錫灰坯爐法”冶煉金礦[7]822,銀礦冶煉也用類似的方法[7]823。制備丹藥方面的實踐從客觀上推動了金銀冶煉技術的發展,道教典籍中記載的這類冶煉方法,其本質是將金、銀礦料與鉛混合加熱,在高溫作用下使金、銀從礦料中分離出來,與鉛形成合金沉淀在器皿底部,再將此合金置于炭灰中加熱,使鉛在高溫環境下形成氧化鉛從金、銀中分離,從而完成金、銀的冶煉提純,現代工業生產中金銀冶煉所使用的“灰吹法”的基本原理也與之一致。因此,在道教興盛的唐代,金銀器制作達到了一個高峰。
何家村窖藏中出土有一塊灰白色金屬渣塊(圖一,1),呈燒結狀。經檢測,其主要成分為氧化鉛,鉛的含量高達80.32%,另含少量鋅、銻、銅、鉍等元素,這與現代工業灰吹法冶銀后剩余殘渣的成分頗為相似。渣塊中還含有少量的鎵、銦、鉈等元素,這些元素在自然礦中均以硫化物的形式出現,不能單獨存在[3],因此推測該渣塊非自然礦物,而是人為加工后的產物,可能就是采用類似灰吹法對銀礦石進行分離提純后的殘留物。
提純后的金、銀溶液會被澆鑄成條、餅或板狀。這些金銀餅、鋌一方面可作為進一步加工金銀器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由于其純度高,易攜帶和儲藏,常以稅收和進奉的方式由地方上交給朝廷。唐代在德宗朝“兩稅法”以前,實行以均田制為基礎的租庸調制,開元、天寶年間,規定可將庸、調所收的布帛、土貢等實物折變為金銀運到京師,稱為“變造輕貨”。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銀餅中,一件鏨文“懷集縣開十一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圖一,2)[2]202,兩件鏨文“安縣開元十九年庸調銀拾兩專知官令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圖一,3)[2]203,即分別為唐嶺南道懷集縣和安縣的庸調銀。
二、成形工藝
我國青銅鑄造業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為金銀器的制造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早期金銀器的成形繼承了青銅器的范鑄工藝,即將熔化成液態的金銀注入模范中,待金屬液冷卻凝固后脫模成形。目前所見年代較早的金銀器多為鑄造而成,如河南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出土的金帶飾[8],陜西寶雞鳳翔上郭店村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金盒[9],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金杯[10]等。何家村窖藏中的銀石榴罐(圖二,1)同樣使用鑄造成形工藝,器壁厚重,系上下兩半分別范鑄,然后焊接在一起。范鑄法雖技術成熟,但由于耗費原料,尤其用于制作金銀重器成本頗高,且難以制造出薄胎的精細器物,因此逐漸被捶揲法取代。
捶揲是利用金銀質地柔軟、延展性好的特點,將自然或冶煉出的金銀類材料放置在砥石粉和松香拌合制成的柔軟底襯上進行捶打,使其延展形成所需的器物形態。捶揲可以是冷鍛,也可經過熱處理[4]179―181。與范鑄法相比,捶揲成形耗材少,且更方便操作,因而成為唐代金銀容器的主流成形工藝。何家村窖藏中的絕大多數金銀容器都采用捶揲法成形,如兩件素面金盆,器形規整,系用金片捶打成形,壁厚僅0.19 厘米,仔細觀察可見清晰的捶痕(圖二,2)。
捶揲法的核心在于捶打,在對不同的器形進行加工時又細分出多種手法。如素面銀罐的弓狀提梁(圖二,3)是以鍛打方法制成,即先將胚料銀條加熱后進行退火處理,使銀料具有較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再用錘對銀條進行反復鍛打。提梁為平緩的三棱形,表明每次下錘須保持角度一致,一面加工完后再翻轉加工另一面,直至銀條成為所需形狀。
閃打法是捶揲工藝中一種向外捶打的特殊方法,常用于弧形口沿、喇叭形圈足等容器局部的加工。何家村窖藏出土素面銀碗(圖二,4),其侈口就是采用閃打工藝加工而成,即在光滑平整的鐵砧上用錘面呈球狀的墩錘沿碗的口沿從里到外有序捶打,從而形成自然流暢的弧形曲面。閃打對捶打的落點、速度、力度均有較高要求。
三、修整工藝
成形后的金銀器物通常較為粗糙,需要對表面進行修整,使其規整、光潔,也便于進一步添加紋飾。修整可分為粗修和精修,切削法為粗修之法,可去除器物表面的附著物,鏇活、打磨等則屬于細致加工。根據具體器物的不同需求,兩種修整方法或單獨使用,或先粗修后精修。
范鑄成形的器物表面難免會有脫模后留下的泥范燒結物或斑痕,此時可采用切削法對污物進行剔除。何家村窖藏出土銀鋌表面可觀察到或尖或方的刻刀痕跡(圖三,1),應當就是采用切削工藝加工后留下的。根據刻刀痕跡的走向,推測工匠切削時手持平頭或尖頭刻刀,使其與銀鋌表面成一定角度,以戧的方式下刀。切削法屬于粗加工方法,會在器物表面留下明顯的加工痕跡,因此多用于銀鋌、銀餅或器底、內壁等對外觀要求不高的物品或部位的修正。
nlc20220407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