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討帶狀皰疹患者應用放血療法結合拔罐治療的效果。方法 將2020年9月~2021年6月高密市人民醫院針灸推拿科收治的68例帶狀皰疹患者列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簽法分成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34例。常規組使用針刺方法進行治療,研究組使用刺絡放血聯合拔罐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均短于常規組,治療后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率低于常規組,T淋巴細胞(CD3+)、輔助性T淋巴細胞(CD4+)、白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IgG)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帶狀皰疹患者使用放血結合拔罐聯合治療,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有效率,且患者遠期療效較佳,治療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放血療法;拔罐;帶狀皰疹
中圖分類號:R24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6-00-03
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其主要特征為沿神經分布、群集狀、會刺激神經痛,該病于春秋兩季高發,主要高發群體為中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如未及時治療,會繼發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治療主要以消炎、抗病毒、對癥治療為主,但該疾病受到細菌、病毒的混合感染,治療難度較大,常規治療效果欠佳。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屬“蛇串瘡”范疇,該疾病急性期進行針刺放血療法可以避免后遺神經痛產生,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2]。相關研究表明,刺絡拔罐放血治療帶狀皰疹能夠產生良好的止痛效果,且刺絡療法見效快,皰疹結痂快,可以避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3]。為深入研究放血拔罐聯合治療法對帶狀皰疹的治療效果,本人在宿錄貞老師指導下對2020年9月~2021年6月高密市人民醫院針灸推拿科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應用放血聯合拔罐療法進行治療,并對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現將研究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高密市人民醫院針灸推拿科收治的68例帶狀皰疹患者列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簽法分成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34例。常規組內男18例,女16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6.11±13.22)歲;病程2~15 d,平均病程(3.44±1.28)d;發病部位:前胸3例,腰部20例,大腿內側3例,肩背部8例;局部灼熱伴全身不適感20例,局部疼痛8例,夜間難眠者例數6例;疼痛程度:1級6例,2級12例,3級16例。研究組內男17例,女17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6.22±13.48)歲;病程2~16 d,平均病程(3.56±1.39)d;發病部位:前胸2例,腰部21例,大腿內側5例,肩背部6例;局部灼熱伴全身不適感19例,局部疼痛8例,夜間難眠者例數7例;疼痛程度:1級8例,2級11例,3級15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颊呒覍僦椴⒑炗喭馔鈺?,本研究經高密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者;②配合度高者;③能夠正常溝通者;④符合《帶狀皰疹中國專家共識》[4]。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②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其他皮膚病者;④合并心肺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⑤合并造血系統疾病或嚴重凝血機制障礙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⑦發生于頭面部、合并細菌感染及特殊型帶狀皰疹者;⑧合并風濕病、糖尿病者;⑨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常規組穴位選?。侯i項及上肢病變者,選阿是穴、患側對應夾脊穴、支溝、曲池、合谷;胸脅病變者選阿是穴、患側夾脊穴、期門、陰陵泉、內關、陽陵泉;腰及下肢病變者,選阿是穴、患側夾脊穴、丘墟、內庭、俠溪、蠡溝、三陰交。使用針刺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方式為:先為患者皮膚進行消毒,使用長50 mm的針灸針,直刺夾脊穴;在皮p疼痛位置實施圍刺操作,留針30 min,起針后在針刺部位拔罐5 min,1次/d,連續治療2周,隨訪3個月。
研究組為患者使用刺絡放血聯合拔罐進行治療,具體方式為:穴位選?。喊捳罨疾?、太沖、外丘、蠡溝、陽交、曲泉、華佗夾脊穴、大包、中都、期門、陽陵泉。上述穴區、經絡循行線或患部瘀絡以及皮膚顏色異常部作為治療區域,先為皮膚消毒,使用三棱針點刺5~10點,閃火拔罐,出血量15~
20 mL,3~5罐/d,覆蓋患處,出血量根據患者年齡、體格、痛感、出血顏色酌情而定,放血后再次消毒,用紗布外敷,第2天或第3天再放血1次,點刺于皰疹間隙,療程為2周,并確?;继幐稍?、衛生,隨訪3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對患者近期療效、遠期療效、臨床指標、疼痛程度、免疫指標進行觀察分析。①近期療效。痊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創面徹底愈合,疼痛消失,沒有色素沉著和瘢痕,局部循環良好;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發區稍有不適感,創面基本愈合,存在暫時性色素沉著,疼痛基本消失,局部循環改善;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病發區存在異樣感覺,皮疹消退,存在神經疼痛情況;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創面愈合緩慢,疼痛沒有緩解反而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遠期療效。通過隨訪3個月后患者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率情況進行評定。臨床指標包括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其中止皰指沒有新水皰產生,原有水皰沒有增大;結痂指水皰完全干涸;止痛指疼痛消失、不痛或偶有痛感;脫痂指痂皮開始脫落。疼痛程度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痛感越強烈。免疫指標通過T淋巴細胞亞群、白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IgG)水平進行評定,包括其中T淋巴細胞亞群選取T淋巴細胞(CD3+)、輔助性T淋巴細胞(CD4+)兩項指標比較,使用流式細胞儀及原配套試劑進行檢測,IL-2以ELISA法進行檢測,IgG使用全自動特定蛋白儀以及配套散射比濁試劑進行檢測。
nlc2022040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