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題,為學科教學指明方向,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種下家國情懷的種子。初中政治課程的性質以及內容與家國情懷的內容相吻合,因此老師要開發課程資源,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那究竟應該如何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家國教育呢?
【關鍵詞】家國情懷;初中政治;課程資源
一、相關概念
家國情懷所體現的是國家和人民的關系,是個人服從于國家的權威,人民對祖國有強烈的認同感是一種公民意識的外放,在愛國情緒下所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能夠維護國家穩定,保障民族團結,促進人民的共同的生存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家國情懷課程資源是家國情懷和課程資源的整合,是能夠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資源。就廣義上來說,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具備社會責任感。而狹義上的家國情懷教育,則是讓學生在校內參加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活動,增加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因為目前并沒有單獨的開設家國情懷教育的課程,因此初中政治課程就成為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最合適的科目。從政治課程出發,所謂的家國情懷課程資源,指的就是在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所有可以用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意識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精神資源,統稱為家國情懷課程資源。
二、家國情懷課程資源的內容
(一)正確的國家觀
所謂的家國情懷,可以直接理解為是一種愛國主義情感,這也是所有中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家國情懷把個人的小家和國家的大家聯系在一起,顯示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是集體主義精神的一種體現,任何一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和國家這樣的大環境,只有充分發揮出集體的作用,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各部門功能的綜合作用。因此,個人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具備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愛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去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當國家危難之時,我們有義務挺身而出,維護國家的利益,這就是正確的國家觀。
(二)民族精神
中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自成立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因此具備高度的統一性。民族精神是指人的精神,它是同一個民族下,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聚合,是個人精神下的民主化和國家化,中華民族在各個方面的成就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具備極強的家國情懷意識。
(三)正確的文化觀
中華兒女應該要正視中華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道德情懷,我們要學會正確的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政治課程中運用這種類型的教學資源,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高文化自信,樹立起對于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做自信的中國人。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加強,初中生認知能力不夠,難免會出現他國強于我國的錯誤認知,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家國情懷意識,讓學生能夠對于傳統文化做到正確的認知,自覺的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
三、家國情懷課程資源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家國情懷課程資源劃分的種類也不同。按照不同的功能,家國情懷課程可以分為,素材性家國情懷課程資源和條件性家國情懷課程資源,按照存在的方式劃分,可以分為顯性家國情懷課程資源和隱性家國情懷課程資源,按照家國情懷課程資源的載體分,可以分為文字類家國情懷課程資源、音頻類家國情懷課程資源,視頻類家國情懷課程資源。素材類課程資源指的就是在教材中明確呈現出的教學資源,包括家國情懷的內容,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比如愛國主義的內涵,民族精神的內容等等,條件性課程資源則指的是能夠起到家國意識培養的人、物、環境等資源。顯性課程資源指的是能夠直接感受并且運用于教學中的資源,學生能夠通過感官認知直接感受到家國情懷的存在,比如有關家國情懷教育的書籍故事等等。隱性課程資源指的是用潛在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資源,比如老師深層次的挖掘某一事件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等。文化類家國情懷課程資源指的是以文字的形式,記錄有關家國情懷的人物事件的書籍報刊等,依靠多媒體技術呈現出的家國情懷課程,則包括音頻類家國情懷資源以及視頻類家國情懷資源。
四、開發家國情懷課程資源的重要性
(一)突破教材局限
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時,教材中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由于缺乏實踐的經驗,因此屬于間接性的知識,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學生才能夠獲得直接性的知識。家國情懷的課程資源種類繁多,開發課程資源,能夠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可以選擇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挑選典型的事例,讓學生能夠走出課堂,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中,獲得有關家國情懷的內容,從而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二)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政治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哲學等內容,雖然教學的內容諸多,但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開發課程資源,聯系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家國情懷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能夠加強對于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上的教育,讓其能夠樹立起愛國情懷意識,豐富政治教育的內容。
(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家國情懷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因此,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也就是在讓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階段,利用家國情懷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能夠讓學生承擔起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責任,促進家國情懷的傳播??v觀中國的歷史進程,具有諸多家國情懷的歷史人物和事跡可為老師的教學服務。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教學,將能夠有效的彌補傳統教學中空洞乏味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明確的認知到傳播傳統文化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提高其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
家國情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能夠讓學生愛自己的祖國,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情感,在政治課程教學當中,運用家國情懷課程資源,對有關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形成民族認同感,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樹立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五、家國情懷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資源
教材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和依據,在初中政治教學中,老師應該靈活使用教材,在深度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出教材中的有效資源,發揮教材的教學潛力,實現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轉化,這是老師教學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體現,也是其教學意識和教學責任的考量標準。比如在《維護國家利益》這一單元中,明確了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國家的任何權益都和個人息息相關,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的一員,要捍衛國家的利益,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注重小家和大家之間關系的講解,結合身邊的事例,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該單元的知識,形成情感共鳴,從而形成較強的家國情懷意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以其獨特的優勢,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并且提供了海量的課程資源。老師要充分的利用這一資源,優化師生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學習《同住地球村》這一章時,老師可以先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根據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利用網絡資源搜尋各國文化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圍繞地球村這一主題進行收集,并且將知識進行整合,帶到課堂上進行分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老師要根據學生分享的知識加強對其引導,讓其能夠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提高企業民族的自豪感,然后,老師再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案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關知識進行介紹,著重強調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能夠積極的投入到課堂的互動中,自覺的拓展教學資源,更好的建立起家國情懷意識,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結合時事熱點拓展教學資源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獲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時事熱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日益強大,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在《中國的機遇和挑戰》這一章節中,老師可以結合時事新聞,講述其他國家人物對于目前我國發展的評價,并且引入各國借鑒我國改革開放的案例進行發展的這一事實,讓學生意識到我國正在逐漸成為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老師在引入時政新聞時,要對內容進行篩選,選擇能夠弘揚正能量的信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分析新聞的過程中,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自覺主動的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當中。
六、結束語
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對于政治教學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老師要重視家國情懷教育,將家國情懷教育和知識教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國家榮譽感,提高民族自信,全面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
【參考文獻】
[1]吳勇.試論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探索,2007(1):51-52.
【本文系江蘇省泰州市教育規劃2020年度思想政治課專項課題“彰顯魅力思政的家國情懷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編號:zghyb2020—095)階段性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