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科內課程整合是學科課程整合的形式之一。分析學科內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有效的改進策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還有助于提高課程整合的效益,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從重組式課程整合、關聯式課程整合、管理式課程整合、制度與人才保障四個方面分析了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為深化課程改革提供助力。
關鍵詞
課程整合 實施策略 綜合素養 整合效益
學科內課程整合的核心內容是整合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教師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對學科內部課程進行分割和重組,統合整理全課程,逐步推進[1]。學科內課程整合屬于一種課程設計方式,整合的實質是將學科內的課程內容自然嵌入相關的課程資源中。在深化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的意義在于推動學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深化課程改革[2]。
學科內課程整合主要有三種模式:重組式課程整合,即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割、整合;關聯式課程整合,將不同的教學思想、學習方法進行關聯整合;管理式課程整合,根據學生學習的時間以及課程內容進行管理整合。
一、學科內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學科內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
(1)學科教師制約課程整合
部分教師認為學科內課程整合是簡單的綜合整合。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正確的學科內課程整合是將某一學科內的知識框架串聯起來,考察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科內課程整合分為學科內綜合課程與學科內綜合實踐活動,但許多教師并未選擇這兩種方式,并未通過學科內某一知識點對學科進行主旨分析與層次剖析,也未將學科內課程理念與實踐活動相聯系,導致在進行學科內課程整合時未體現該學科知識的主旨。
(2)學科內課程整合方式不當
學科內課程整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效果。例如,某中學在實施學科內課程整合時,方式不當,沒有對知識點進行相應的順序調整和直觀展示,導致學生對該知識點掌握不牢,學生學習進度不一,阻礙了學科內課程整合的進程。以人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第一章節“橢圓”為例,橢圓屬于圓的一種,橢圓的相關知識點與圓、曲線的知識點十分相似,由于課程知識點整合錯誤,導致學生不能使用橢圓與曲線的離心率、焦半徑等進行相關運算。
2.原因分析
(1)教師的學科內課程整合能力較弱
在教師實施學科內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不僅要對知識點的排列順序、關聯知識板塊進行調整,還要對課程單元內的版塊進行分割重組、刪減補充。這些改變都會影響原本的教學進度。例如,某中學英語教師在實施學科內課程整合策略的初期,出現了教學進度安排不合理、期末趕進度、學生學習效率低的現象。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該教師不熟悉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無法精準掌控教學進度。由此可見,在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中,若不能把握教學進度,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出現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教學效率降低等負面結果。
(2)學科內課程整合資源不足
在使用關聯式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時,可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綜合性教學。但信息技術與學科內課程的整合,除需要電腦、網絡外,還要借助相應的硬件設備進行教學,如投影儀、音響、教學白板等。目前我國存在著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貧困山區的學校,這些硬件設施供應短缺,無法跟上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3]。教師無法通過有效的工具開展教學,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也無法實現。其次,學校的軟件配置缺少實用性。在信息技術與學科內課程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需要多媒體課件等資源的輔助,這些需求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信息資料和教學資源,還需要經費的支持。
二、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
1.重組式課程整合
重組式課程整合包括拆分與組合特定學科的學習方法、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案。策略實施的方向應是在某一學科領域中突破傳統課程中教材內容的局限,將不同版本教材中相同的課程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如可將統編版、人教版中相同的篇目《小蝌蚪找媽媽》進行整合,豐富教學內容。重組式課程整合實施策略能將知識系統化,避免出現教學內容碎片化的現象。例如,在語文學科中,教師可以將大專題分解成小專題,進行重組式課程整合。教材中寓言故事占了較大比重,教師可以將《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等寓言類的課文整合為一個獨立單元,形成“寓言小專題”。在專題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寓言的特點及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重組式課程整合不僅適用于語文學科,在數學學科中也有所體現。例如,六年級數學體系相對于四、五年級綜合性更強,知識間的聯系更為密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數學教材進行分割重組,刪減補充課程內容。以人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第一章節“橢圓”為例,教師可以對橢圓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分割、重組,將第一單元“橢圓”調整為兩個綜合課時。第一課時為:認識橢圓。介紹橢圓的類型,引導學生發現橢圓的焦點、焦半徑、焦點距離之間的聯系。第二個課時為:探索與總結。鼓勵學生探索焦半徑與離心率的關系,利用公式進行推導、演算。兩個課時都以橢圓特征為跳板,以橢圓的離心率和焦半徑為引線,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特征進行公式推導。第一個綜合課時意在幫助學生理解橢圓。第二個綜合課時將橢圓的欣賞設計與數學文化進行重組整合。將橢圓與欣賞設計結合,有利于學生理解橢圓的特征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運用橢圓的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文化與知識的有機整合具有生命活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原動力[4]。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橢圓的焦半徑與橢圓的離心率之間的關系,展示離心率在數學歷史上的相關數據,讓學生了解焦半徑與離心率的關系??傊?,重組式的課程整合的實施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課堂框架,為創新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還提高了教學效率。
2.關聯式課程整合
美國人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提出了一種關聯主義(Connectivism)學習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包括不同的綜合性學習理論以及不同的社會理論等客觀因素,有助于構建一種能應用于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框架。同樣,學科內課程整合可以使用關聯主義學習理論。
首先,可以從教學內容著手,結合具體學習方法進行整合。例如,在生物課程的整合中,多位學科教師輪流授課,學生的學習方法也隨老師授課的多樣化而變化,生物老師能帶學生了解科技發展的成果,語文老師能引導學生暢想相關的發明、總結成果,自己動手創作手抄報或是動手制作小發明[5]。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在在老師講解、翻閱相關資料、創作展示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其次,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整合。例如,低年級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在語文學科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生動地展現漢字的演變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信。在數學學科中,可以通過展示3D模型幫助學生學習平面圖、正面圖、側視圖等內容,總結特點和規律。同樣,在化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教科書或者任課教師對化學里的微觀世界描述的方式是否合適以及學生對符號、模型的理解能力都是影響化學想象能力的因素[6]。
3.管理式課程整合
現代課程管理的突出特點是鼓勵學校自主發展、特色發展,將課程管理機制運用到學校內部管理機制中,可以推動管理式課程整合發展。單元整合和課時整合是最基本的兩種模式。
(1)單元整合管理
單元整合管理可理解為學科某一單元內的課程整合,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和教學需求,就某一單元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重新排列知識順序、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以某中學教師的英語教案為例。首先,該教師分析出大部分學生的英語程度處于較高水平,然后進行了單元內容的整合。人教版九年級英語全一冊Unit 3的主題是“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教材給了大量的常用地點名稱,包括醫院、書店、郵局、咖啡館等,圖像與單詞的結合便于學生掌握理解,圖像下的版塊是關于問路與指路的兩段短對話,對話句型比較簡單,但對于班上學生的英語水平來說,程度過于簡單且無法拔高其能力。因此,該教師采用了將文字內容轉化為錄像的方法,要求學生反復收聽英語材料并進行模仿練習,其意圖是輔助學生改善自身的英語口語,在不斷的聽力練習中,發現并改正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感知能力。同時,該教師還對內容進行了拓展,選取了一篇相關聯的課外閱讀。通過單元整合進行課程管理,對教材進行了適量刪減內容、補充課外知識內容、縮短教學課時,不僅使課堂節奏更加連貫、緊湊,還拓寬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整體學習水平。
(2)課時整合管理
隨著學生年級不斷升高,教學內容難度不斷增加,教師應對課程時間進行整合管理,調整教學目標,將復雜內容簡單化。例如,《小英雄雨來》是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8課,文章情節生動,但篇幅較長。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能引發整體性閱讀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說雨來是小英雄?”使學生獲得對課文的整體印象。接著,請學生為每部分內容擬出小標題,概括故事情節。這樣做提高了學習效率,將原計劃的四個課時整合為兩個課時。
教師也可根據不同課程的需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美術學科為例,美術教學在藝術教育中占主導地位,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學生可以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主動探索思考,拓寬在藝術領域的知識面,提高實踐能力。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提煉出來,結合具體實踐活動,適當增加實踐課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美術課程的魅力。學科內課程的課時整合管理模式既能拋開傳統課程教學的框架,開創新穎的課程整合模式,也能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4.制度與人才保障
(1)制度保障
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宗旨,只有符合“以校為本”的標準,教學才能順利開展。所以教學經費的分配、課程資源的管理和教學設施條件在學科內課程整合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不僅要重視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例如需要資金的支持和完善的教學設備,需保障學生擁有平等的學習資源,給貧困山區的學校盡量配備與城市學校一樣的信息設備與教學資源,如與課程有關的網絡資源、教學白板、電子及紙質教材等。
(2)人才保障
在學科內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學科內所包含的內容要素在整合的環節中被賦予了新的表達方式,只有加強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才能適應學科內課程整合的要求。例如,校方可定期開展學科內課程整合研討會或給予教師充足的時間保障,建立富有彈性的課程表。教師須根據學科內課程整合目標創設新的學習環境,合理利用信息媒體,為課堂教學提供保障。只有在教師掌握了學科內課程整合的操作方法的前提下,才能準確把握課堂節奏,提高教學效率。
學科內課程整合在教學實踐中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及推進我國課程改革。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科內課程整合不僅能有效完善學科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還能聚焦于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方法等維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課程整合的效益,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2][3] 姚榮金.例談小學數學學科內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7(11):39-41.
[4] 吳慶霞.核心素養下小學學科課程整合策略研究[J].西藏教育,2020(05):50-53.
[5] 姜德剛.從實施策略角度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06):43.
[6] 李玉珠.學科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問題及思考[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14.
[作者:趙翠明(1981-),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