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表現,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及能力發展狀況,以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案,進而增強教學效果。因此,研究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表現至關重要。文章討論了研究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過程表現的必要性,分析了教師研究學生表現的方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0463(2022)04―0112―04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小學數學教育的本質就是培B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能鞏固所學,同時也能訓練探究意識、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其實,大多數學教師認識到學生經歷問題解決過程的必要性,但在分析學生表現、獲得反饋信息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量化方法,造成反饋信息不準確,影響了教師的判斷[1]。因此,研究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表現至關重要。下面,筆者就如何研究小學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表現,談談自己的體會。
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后發現,小學數學教學中,目前大部分教師僅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水平進行評估,且較多使用“好”、“不好”、“還行”、“還不錯”等進行評價,且這一判斷往往來自于教師的教學經驗。顯然,這樣判斷比較模糊,不能為教學方案的改進提供具體參考。本研究分析多種原因,得出了更為精準地判斷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現實表現的框架,從而更好地評估與判斷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方案,促進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升。
?。ㄒ唬┓治鲈O計的數學問題是否得當
首先,分析設計的問題是否符合學生成長階段的特征,是否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新課標的綜合要求[2];設計的問題是否兼顧常規問題和非常規問題。因為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表現,需要結合數學問題進行測試,而數學問題往往僅局限于定式的考試環節。而這種情況屬于常規問題解決的表現,并不能夠完全囊括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全過程的所有表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同時設置常規數學問題與非常規數學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與探索問題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提出設計問題時要兼顧常規問題與非常規問題,并觀察小學生解決問題時的表現,由此確定小學生思維的活動情況。其次,將小學生的各類表現完整記錄,并通過對不同變量打分,判定學生學習時存在的問題,以便教師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案。
?。ǘ┱w框架的評價設計
在觀察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時的表現后,將所記錄的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匯總,設計評定框架。對學生在框架內的情況賦予相應的分值,明確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并將各類表現進行簡短評價,有效確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如,學生的理解情況可記3分,學生計劃解題的情況可計3分,學生解題的具體步驟可記2分,學生最終的答案可記2分等。在框架內評價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分析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找到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案。根據分析,可在整體框架內的評價總結為以下幾點:
1.學生的理解:建立該框架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對于數學問題的認知情況以及學生的不同表現賦值。通過分析分值及學生具體表現,分析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題,以便教師給予有效引導,從而促進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升[3]。
2.學生解題的計劃:考查學生對于該類數學問題是否有自己的解題計劃。解題計劃的掌握,對于學生能否快速、準確發現問題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學生按照計劃設定思路,從而進一步確定核心問題,并給予有效判斷。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的表述,判定學生解題計劃是否合理,并針對數學問題掌握的情況,給予快速反饋[4]。
3.學生解題的步驟:考查學生是否能夠針對數學問題,提出解題步驟,進一步判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狀況。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表現,需要結合數學問題進行測試,而數學問題往往僅局限于定式的考試環節。而這種情況屬于常規問題的表現,并不能夠完全反映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情況。對數學常規問題的解決,往往會限定時間。而由于限定時間,往往會讓小學生產生心理負擔,他們表現的解題思維多以程式化的表現居多。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觀察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步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小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狀況。
4.最終答案:學生最終獲得的答案情況。學生通過上述過程,最終會獲得一個結果,這也是驗證學生解題過程是否合理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終檢驗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關鍵[5]。學生最終得到的解答結果,與學生的過程表現存在密切相關性。針對解題結果,分析原因,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是分析學生表現的目的之一。
5.綜合性評價:根據學生最終獲得的答案,反思答案正確者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表現情況,明確答案錯誤者在哪一環節出現問題,教師可以重點引導,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綜合上述分析,由此得到評價量表的影響因素,具體如表1所示。
?。ㄈW生表現的評價方法
1.評價的目的及方法。將本次研究所提觀點進行綜合性評價,進一步證實研究觀點的可行性[6]。將所有數據整理并錄入SPSS24.0分析軟件中,利用大數據分析各量表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所選專家均在教育領域工作,并且從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級或以上職稱者,具備客觀判斷事物的能力,能夠保證判斷的準確性[7]。專家人數為10人,使用李克特量表五級評分制方法,對所有研究的數據統計分析,采用1-5分進行標度,分別記為5(非常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每道題所得數據就是該題態度得分級別,態度在不同級別分值上,可代表調查者態度的強弱[8]。
nlc20220407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