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解析能力是指初中學生對于歷史學科中的文字史料、圖表數據等相關歷史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以及進一步通過擴展史實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概括,并且將這些能力應用于其他領域的學習中。這需要師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更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儲備情況,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各類問題。因此,探究初中歷史課上學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培養路徑,對于提高歷史課堂的成效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也便于真正提高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以及育人價值,真正發揮歷史學科在素質教育體系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解析能力;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4―0104―04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針對歷史學科的學習作了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掌握感知歷史的多種途徑,并且學會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理解歷史中的事件和人物,針對史料進行梳理、分析、總結和概括等思維過程,逐漸對歷史概念產生一定的認識和理解,進而理解和掌握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和基本趨勢[1]。歷史學科的傳統教學模式側重于培養學生詳細熟記歷史知識,并且通過考試檢查學生的知識再現能力。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歷史學科開始改變原有的教學側重,向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轉移。從近幾年的中考歷史試卷的出題變化便能看出,考試對學生的考查側重也隨之變化,開始以開放性答案的問題設置檢測學生是否具備發散性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回答的能力,檢測學生是否能夠將歷史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是否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且活學活用。
歷史學科涵蓋了包含社會發展、政治經濟、人文歷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對歷史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歷史概念和學科知識形成一定的框架體系,便于下一階段高中歷史的學習。因此就要求初中學生要通過學習歷史知識,由此及彼,談古論今,從而達到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的目的[2]。如今,歷史已經作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形成健康的歷史觀的學科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而對史料的解析能力成為學生是否能夠真正掌握史料、學好歷史的關鍵。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史料,并通過對史料的解析來提高學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ㄒ唬嫿ㄊ妨纤季S導圖,加強史料之間的聯系
歷史學科是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涵蓋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因此,所涉范圍廣,內容深,信息極為復雜,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梳理和史料解析能力才能充分掌握歷史知識。從初中歷史的課本內容設計看,初中歷史的時間范圍較廣,涵蓋了幾千年的歷史,而且教學內容板塊眾多,每一個板塊下面又分設了許多小的板塊。在傳統的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直接梳理知識的方法,如什么時間發生什么事,具體人物有哪些,由于什么原因造成,對此后又產生了什么影響,再根據時間順序逐個梳理歷史史料。這就容易導致信息復雜,且這種方法很難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歷史框架,也很難使學生真正掌握詳細的歷史知識,并且很有可能出現記憶混亂,讓學生對歷史產生厭煩心理,逐漸喪失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因此,初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地按照時間順序對書本知識進行機械復述,應該在熟練掌握整個初中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前提下,借助構建史料的思維導圖,形成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構建起不同板塊和時代的史料之間的關系,便于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歷史知識。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教授學生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需要將整個近代史以時間順序構建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再由學生根據框架深入學習,補充框架中缺少的細節知識,最后將所有梳理和收獲的知識進行聯系,找出各個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通過掌握關系延展出整條歷史脈絡,進而加深學生對整個近代史脈絡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知識鏈接能力。
除了繪制思維導圖之外,在解讀史料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還應該注重為學生講解一些其他方法,比如通過圈關鍵詞的方法讓學生把握史料,以七年級上冊中出現的史料為例:
材料一: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摘編自《戰國策?秦策》
材料二:商鞅變法之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本已早為推行,商鞅不過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建,唯秦為最有功耳。
――摘編自馬非百《秦集史》
1.材料一中“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指的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指出,商鞅變法的有利條件是什么?這一條件使秦國變大出現怎樣的特點?
關鍵詞可以根據問題直接提取,從而概括出有效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再把知識點定位到課本所學。從材料一中,可以獲取到的關鍵詞“孝公”,來確定此處的“商君”為商鞅,那么此處的考點即為商鞅變法的內容,根據課本知識所學即可作答。題目2中,“根據材料二”說明本題目的答案來源于材料,考查的是學生分析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考查的知識點依然是商鞅變法,有利條件從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所以也需要學生圈出關鍵詞“東方各國”“早為推行”,其余內容均為干擾內容,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早為推行”,說明商鞅變法的內容已經被“東方各國”實施了,言外之意就是商鞅借鑒了“東方各國”變法的內容,“東方各國”的改革經驗為學生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學生從這個方面作答即可得分。
?。ǘ┻m當擴展課外閱讀,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nlc202204071636